贝叶经贝叶斯公式?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。亦借指佛经。唐玄奘《谢敕赉经序启》:“遂使给园精舍,并入提封;贝叶灵文,咸归册府。”元荣肇《原释》:“如兇恶之徒,日诵贝叶之书,心藏蛇蝎之行,既死矣,以其能信佛,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乐。”
虽然入选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公示名单,贝叶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,大家对其仍然知之甚少。贝叶经到底是什么?其价值是什么?去贝叶经的故乡西双版纳探访后,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,有人说,它是“树叶上的傣族文化”;如果让我来概括,贝叶经是傣族人引以为傲的傣族历史上的百科全书,就如汉族的甲骨文、简牍。
现在,在傣族人中,会制作贝叶经的人越来越少,年轻人几乎都不愿学习贝叶经制作技艺,这门技艺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。但正如有关专家所说,傣族人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。贝叶经、贝叶文化如今逐渐跨越历史,保留着最核心的价值——文本,以现代传播方式走近大众,其中就有我们不久将看到的100卷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,当然,贝叶经、贝叶文化还会有更多传播形式。
贝叶经艺人屈指可数
找到会制作贝叶经且对贝叶经、贝叶文化通晓的人并不容易,贝叶经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它主要记载的是佛教经典。
找到会制作贝叶经且对贝叶经、贝叶文化通晓的人并不容易,贝叶经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它主要记载的是佛教经典。我们最先探访的是景洪市的总佛寺。之前以为只要是和尚便会这门技艺,原来并非如此,佛寺中为数不多会做贝叶经的人都在外学习,就连佛寺中所藏的贝叶经,也因为掌管钥匙的住持不在而无缘看到,我们不免有些失望。谈到版纳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人数,总佛寺的一位佛爷(傣族中对出家几年以上、通过考试并具有一定资历的和尚的敬称)想了想,说:“现在越来越少了,精通的估计有百人左右吧。”
复印代替贝叶经制作
探究贝叶经制作工艺的根源,一定离不开寺院。历史上,版纳的每座佛寺都有一个藏经阁,傣语称“林坦”,所有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,由佛爷、和尚严格看管。未经寺主允许,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或者带走经书。另外,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,除绵纸抄写的生产生活常识、医药、历法等方面的贝叶经可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,凡佛教经典和其他贝叶经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。
贝叶经曾为道德手册
在研究所,记者见到了负责编辑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的贝叶经研究专家岩贯,他先谈起了贝叶经的珍贵价值。贝叶经不仅记载了佛教经典,还有傣族的人文历法、社会历史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。岩贯一再强调:“贝叶经不仅是佛教经典,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,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。贝叶经之于傣族文化,就如同甲骨文之于汉族文化,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,贝叶经的历史、民族、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岩贯一再强调:“贝叶经不仅是佛教经典,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,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。贝叶经之于傣族文化,就如同甲骨文之于汉族文化,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,贝叶经的历史、民族、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曾花高价到缅甸买贝叶经
岩贯介绍,由于贝叶经珍贵的价值,建国以来,各级部门做了许多对贝叶经的研究、保护与发掘工作。有关部门统计,傣文贝叶经中已译成汉文的文章或专着已达1300多篇(部),许多学者写出了不少以贝叶经为主题的论文。另外,大型舞剧《兰嘎西贺》;大型音乐诗剧《泼水节》,电影《孔雀公主》等就是根据贝叶经的内容创作的。
百卷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明年面世
三位专家所在的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目前着手进行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的整理、翻译、出版。2001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后,2002年,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合作,启动了“抢救树叶上的傣族文化”行动,着手翻译整理出版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100卷,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印制。目前,其中1至40卷已出版发行。明年,100卷将全部与读者见面。
贝叶文化载体走向现代化
我们与岩贯、刀曙明、刀新华几位专家所谈的话题由贝叶经转到贝叶文化,贝叶文化是贝叶经所记载体现的文化内涵,专家们一致认为,贝叶文化才是贝叶经的核心价值所在。谈到贝叶文化,不善言谈的岩贯有说不完的话:“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会制作、刻写贝叶经的人越来越少了,就如甲骨文虽然是传统文化,但我们不可能在21世纪还在甲骨上刻字,也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。我们所进行的《中国贝叶经全集》的编辑出版,就是为了以现代的形式让贝叶经经典传承下来,走近大众,让除傣族人以外的更多人认知,这可能是传承和发展贝叶经最好的方式了。”
贝叶经
傣语称“坦兰”,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。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“拜兰”(贝叶棕树树叶)之上而成。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。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,再经缅甸、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。
据调查,云南西双版纳、普洱、临沧、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,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。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、老挝的老族、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(百越族群),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,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,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。
傣语称“坦兰”,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。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“拜兰”(贝叶棕树树叶)之上而成。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。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,再经缅甸、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。
据调查,云南西双版纳、普洱、临沧、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,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。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、老挝的老族、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(百越族群),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,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,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