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山,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南部、甘肃省的东部,是一条接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。其东坡陡峭,西坡和缓,山路曲折险狭,须经六重盘道,才能到达顶峰,因此得名。
六盘山的南段称“陇山”,一直南延至陕西省西端的宝鸡以北。
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,这六盘山的南端,为什么会被称为“陇山”呢?
而且,甘肃省的简称,也被称为“甘”或“陇”;甘肃兰州,到江苏连云港市的铁路线,也称为“陇海线”。
甘肃之名称,是取甘州(今张掖)与肃州(今酒泉)二地的首字而成。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,元代设甘肃省,所以,现在,就继续沿用这个名称,简称“甘”。
但是,为什么在简称“甘”的同时,甘肃,也简称“陇”呢?
这是因为,秦昭王二十七年(即公元前280 年),这里就被设置“陇西郡”;唐代改郡为道,这里又改为“陇右道”。所以,“陇”,是这里的传统地名。
那么,“陇”,这个地名从而何来呢?这个地名,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?“陇”字里面带着“龙”,这就说明,她这个得名,是与龙相关的。那么,“陇”与龙,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?
“陇”,是一个“阝”加一个“龙”;而“阝”就是山地。所以,“陇”的意思,就是山地上有龙。也就是说,“陇”的得名,是由于这片山地,曾经属于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或部族。
而《三皇本纪》记载:庖犧氏“有龙瑞,以龙为官”。所以,“陇”的主人,或许就是曾经的庖犧氏;亦或,是一个与庖犧氏部族有很深关系的部落与部族。
《三皇本纪》还记载:庖犧氏“母曰华胥,履大人迹于雷泽,而生庖犧于成纪”。而“成纪”,就在“陇山”的南边。“成纪”所在的秦安县乃至于天水市,过去,就叫“陇南”。
这就更加使庖犧氏,与这个“陇山”关系密切。但是,从考古学上看,最早的龙,是出现在8000年前的东北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遗址。
所以,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主人,就是庖犧氏,这一点跑不掉。那么,为什么史籍上记载的、生于“成纪”——现在的甘肃天水地区的庖犧氏,距今8000年前,却生活在东北地区呢?
这可能表明,庖犧氏,就是从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地区,迁徙出去的。
他们先是在蒙古草原上游牧,然后,在距今8000年前,落脚于东北辽西,再南下中原,“代燧人氏继天而王”。后来,女娲氏“杀黑龙以济冀州”,又把战败的黑龙氏——庖犧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,带回陕西,从而有了少典氏。
而黄帝,就是少典氏的后裔;黄帝陵,就在现在的陕北——离“陇山”很近哦。
所以,“陇山”,至少有两个时期,可以因为庖犧氏,或其后裔而命名。那么,“陇山”,到底是在这两个时期中的哪一个时期,被命名的呢?
如果说,她是在从少典氏到黄帝的这一段时间,被命名为陇山,那么,我们就要解决两个疑问。
第一个疑问,少典氏当时是作为女娲氏的俘虏,被安置在女娲氏的地盘上的;那么,女娲氏,可能把他们单独安置在整个陇山,使他们成为陇山的主人吗?
如果他们当中混杂有女娲氏的部落,那么,这座山,怎么可以称为“陇山”?
第二个疑问,庖犧氏战败后,他们在一段时期里,是不再以龙为图腾的,而是以蛇为图腾的,甚至,黄帝陵的保护神,就不是龙,而是“天鼋”。
“天鼋”就是龟龙,是由龟化成的龙。所以,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,这座山,怎么可能被命名为“陇山”呢?
那么,如果说,这座山,是在庖犧氏还没有离开成纪,没有到草原上去放牧的时候,就被命名为“陇山”,这,有没有可能呢?
这也要解决两个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,当时的庖犧氏的图腾,是龙吗?
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在这里,找不到象东北辽西那样的,与龙有关的遗址、遗迹呢?
第一个问题,庖犧氏最初是“蛇身人首”的,后来才“有龙瑞,以龙为官”。
而女娲氏最初也是“蛇身人首”。这可能暗示,庖犧氏和女娲氏没有分家时,他们的图腾是“蛇身人首”;而他们分家之后,就各有各的图腾。
而庖犧氏的图腾,就是龙。那么,庖犧氏和女娲氏为什么分家呢?他们最初分家的时候,各自居住在哪里呢?
庖犧氏和女娲氏分家,肯定是因为人口膨胀,小小的成纪,已经容纳不了那么多人,所以,他们必须要有一部分人迁移出来。
而他们一迁移出来,就去蒙古草原游牧了吗?这又说不通。他们的人口膨胀,肯定不是因为畜牧业发达,而是因为农业发达。畜牧业与农业比较,完全没有发展优势。
《遁甲开山图》记载:“伏羲生于成纪,徙治陈仓”。陈仓,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。伏羲“徙治陈仓”,肯定不是在陈仓放牧,而是在陈仓种地。
那么,“陇山”,会不会也是伏犧氏的领地呢?我们要看一看宝鸡、陇山、关中平原之间的关系。
如果“陇山”是伏羲氏的领地,那么,他们“徙治陈仓”的目的,就是防范关中平原上的部落,前来与他们争夺“陇山”。
因为,在渔猎时代,平原湖区是好地方,强势部落,都居住在平原湖区。而到了农业时代来临,不高也不低的山地,就是最好的地方。所以,陇山,就是当时最好的地方。
而伏羲氏为了防备平原湖区的强势部落,来与他们争夺“陇山”,他们就必定占领宝鸡。宝鸡原名“陈仓”。
“陈”,就是在山地上排兵布阵;“仓”,就是用土墙围筑的粮仓。“陈仓”,就是用军队保护粮仓。所以,龙图腾,应该是在庖犧氏“徙治陈仓”的时候,就产生了。
“陇山”,就是因为庖犧氏“徙治陈仓”,成为了这片山地的主人而得名。那么,为什么在“陇山”一带,找不到与龙图腾有关的痕迹呢?
我们看兴隆洼文化遗址、赵宝沟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,她们的龙,有堆塑龙和玉雕龙两种表现形式。但是,这两种表现形式,都是来自于草原和西方。在草原上有一种风俗,叫敖包相会。
辽阔的草原上,人们为了辨识道路和境界,就用石头堆做标志。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堆塑龙,应该就是对这种风俗的转化利用。而玉,最早的玉文化,不是出现在东方。
早在三万年前,至两万五千年的德国和法国洞穴中,就有玉雕的狮人出现。所以,玉文化,是庖犧氏在草原上,与西方游牧民族相交融与混合的结果。
我们再看仰韶文化。仰韶文化习惯于绘画成符。
而最早的符,我们从这个“符”字的字形,就可以看出来,是绘刻在竹片上的。所以,庖犧氏在“陇山”地区的龙图腾,应该是用竹片绘制的“符”来表现。那么,可想而知,到现在,我们就很难发现她们的踪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