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绝圣手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(王昌龄究竟死于何人之手)

凹凸曼 104 0

王姓自古就是大姓,唐朝时期,不仅有写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王之涣,写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的王翰,还有一位被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

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,能把它写出来就不容易,更何况登峰造极。

“圣”这个字绝对不是吹嘘,整个盛唐,有两个人写七言绝句最好,其中一个是李白,而另外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王昌龄。

七绝圣手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(王昌龄究竟死于何人之手)-第1张图片

初唐时期,所有的文化都处于萌生状态,七绝题材狭窄,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,艺术上也非常不成熟。

初唐时期的七绝只有十七首,进入盛唐以后,文学气象焕然一新,文学有了大规模的改变。

这时候的七绝诗歌有四百七十二首,其中王昌龄的七绝就有七十四首,几乎占了六分之一。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诗人,用数据对比,就能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家伙。

他和李白一样,少年时期就喜欢道,曾经跑到嵩山去学道。对于幼年时期的王昌龄,史书记载甚少,记载最多的就是在他青年以后。

他出了玉门以后,就是现在的甘肃边境,望着边塞的奇特景象,感受边塞的凄凉气势,兴从中来,在这里写下不少边塞诗,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时期的一个高峰。

都说文人喜欢相互欣赏,相互钦慕。

王昌龄当时被贬到岭南,岭南是个什么地方,贫苦万分,只不过宋代大文豪苏轼为了宽慰自己这种吃货,写了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诗句。

后来遇赦北还的时候,在巴陵见到了当时的大诗人李白,巴陵就是现在的湖南岳阳。

宋朝的范仲淹曾在这里写下了《岳阳楼记》,好山好水有文人,一见到李白,他高兴地不得了,没想到还能在这儿遇到偶像。

他看见李白激动万分,大笔一挥,写下《巴陵送李十二》。在诗中直接用“山长不见秋城色,日暮蒹葭空水云”的句子来表现对李白的不舍之情。

李白也很喜欢这位朋友,一见如故,到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官了,马上就写下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,这首诗的名字就是这么长。

在诗中,李白用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“的诗句来表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深厚。我的情感不只陪你喝酒赏月,还要一直陪你去贬谪的远方。

他不仅认识李白,他还认识孟浩然,当时途径襄阳的时候,他就去拜访孟浩然,两个人相谈甚欢。

孟浩然是谁,他开创田园诗派,一句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,上至八十岁妇孺,下至三岁孩童都能知道。

好不容易相遇孟浩然,结果孟浩然不久就嗝屁了。而且孟浩然的死还特不可思议,他当时患了痈疽,这个病如何形容,后来《水浒传》的宋江患了这个病之后,差点死掉。

得了这个病,不能进食海鲜,但孟浩然抱着必吃海鲜的心态,大吃特吃,结果痈疽复发,把命都吃走了。

原本两人相识是佳话,没想到却如此收场,王昌龄悲痛不已,骑在马上传诵孟浩然写给他的“洞庭去远近,枫叶早惊秋。岘首羊公爱,长沙贾谊愁”

同时期,他又结识了岑参,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作者就是岑参,岑参也擅长写七言绝句,两个人一相见,三句不离老本行,绝对是谈论诗歌。

你夸我,我夸你,两人的友谊绵绵不绝,这两人一直没有断过联系。

王昌龄的仕途不顺,不但贬你,还将你一贬再贬,这次被贬的罪名是最奇葩的,叫“不护细行”,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不拘小节,生活作风不够检点。

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纯粹是放屁,并无大过,却以小失,只不过是为了贬谪他的一个借口。

岑参一听他要被贬到江宁(现南京江宁区)时,眼泪就绷不住了,马上在饯别的时候写下《送王大昌龄赴江宁》。

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“对酒寂不语,怅然悲送君”,这是什么样的心情,本来喝酒的时候应该是开开心心的,现在面对着酒杯都说不出话来。

“悲”这个字已经奠定了感情基调,没有最悲伤,只有更悲伤。

你说,王昌龄的人缘有多好,到了后来,还相继认识王维和辛渐等一批好友。如果说贬谪这些都能忍,关于王昌龄的死是无法忍受的,因为这种事会教会你远离垃圾人。

当时王昌龄路过亳州(今安徽),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。毫无道理啊,此时的王昌龄已经是暮年,闾丘晓为什么要对诗名卓著的老人家下手了。

一个是武将,另外一个是文人,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情,况且杀掉这么一个享有盛誉的诗人,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。

闾丘晓把王昌龄杀了,或许只有《唐才子传》能够给你答案,书上说:“以刀火之际归乡里,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。”

这句话重点在于“忌”,猜忌,害怕,也许正是因为闾丘晓猜忌心太重,但具体是因为什么把王昌龄杀了,我们也搞不清楚。

但老话说得好,“不信抬头看,苍天饶过谁”,在杀害王昌龄之后,闾丘晓也得到了报应。

后来宰相张镐按军河南,晓衍期,将戮之,辞以亲老,乞恕,镐曰:‘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?”

闾丘晓因为延期要被杀头,死前还哀求道说:“我上有八十岁老母,下有……”这听上去咋这么熟悉,和电视剧里的一模一样。

张镐可不听他废话,直接反问道:“那你杀王昌龄的时候,怎么没想到别人的亲人谁来养?”就这样,一句话把闾丘晓怼得妥妥的,最终让其伏法。

如果王昌龄能够在龙标安心地呆上几年,或许他就能躲过一劫。

诗坛是个什么样子,谁也说不清楚,好在王昌龄留给后世的诗歌都是精华,不仅有秦时明月汉时关,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但历史无法架构,一切都已经过去,他唯独还留着一片冰心,而这片冰心也雕刻在盛唐那个繁华的时期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