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常使英雄泪满襟”,这是杜甫对诸葛亮的写照,道出了其结局。
诸葛亮之名人尽皆知,即便没有《三国演义》,他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。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,军事家,文学家等等,在他身上有着无数的光环。
曾几何时,年轻的诸葛亮只是一个躬耕于南阳的“小农民”,但他却是胸有大志,常常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
刘备被曹操所败,依附于刘表,那时的刘备除了汉室后裔的名头,可谓什么也没有,而诸葛亮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刘备,献出了隆中对策,提出三分天下之计。
有了诸葛亮的加入,刘备总算不用再东奔西走,过着流亡的生活,相继在荆州、益州站稳了脚跟,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,最终得以在成都称帝,在三国中有了一席之地。
然而,事与愿违,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,而后又是刘备讨伐东吴失利,病逝于白帝城,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再也没有了成功的可能。
不过他并不死心,在刘备死后,仍然不忘刘备的志向,力主北伐中原。
诸葛亮的一生,总是在为匡扶汉室而奋斗,特别是在刘备死后,更是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。
为了稳住蜀汉政权,也为了能有问鼎中原的机会,诸葛亮几乎是事必躬亲,直到建兴十二年,他再一次发动了北伐战争。
这一次,诸葛亮的对手仍然是他的老熟人,司马懿。面对司马懿,诸葛亮也并没有太多的办法,因为司马懿根本就不与诸葛亮正面对决,而是专心守城,无论怎么羞辱,司马懿都能忍下来。
就这样,双方对峙了好几个月,终于,诸葛亮的身体熬不住了。
建兴十二年八月,诸葛亮的病情愈加的恶化,不久就病逝在了军营中。而诸葛亮也是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。
关于诸葛亮的死,陈寿也只说了他是病死的,并未道出其得的哪种病?
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其年八月,亮疾病,卒于军,时年五十四。
正因为如此,许多人对于诸葛亮的死产生了好奇,无数人开始猜测,他的真实死因到底是什么?
在《晋书·宣帝纪》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:
先是,亮使至,帝问曰:“诸葛公起居何如,食可几米?”对曰:“三四升。”次问政事,曰:“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。”帝既而告人曰:“诸葛孔明其能久乎!”竟如其言。
由此可见,诸葛亮是吃得少,干得多,长此以往,自然身上落下了病根,也正应了那句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。
这种说法我认为还是比较可信的,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,内心太过渴望带领蜀汉出川,问鼎中原,以至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朝政上,最终积劳成疾。
诸葛亮是古代忠臣的典范,有人说诸葛亮不识时务,眼界有限,看不到蜀汉没有希望。
不过我想说,不是诸葛亮看不到,正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了局面对蜀汉很不利,所以才会不断的北伐。
因为一旦停下来,蜀汉与魏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