硝酸钾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(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制作冰块的)

凹凸曼 79 0

香糖渴水、木瓜渴水、荔枝膏、冰雪甘草汤、冰雪冷元子、乳糖真雪、雪泡缩皮饮、杏酥饮、紫苏饮、梅花酒、姜蜜水、绿豆水,这些看着像不像奶茶店里的东西,其实这些都是宋朝时期的冷饮,还是加了冰的。

商周的时候古人就喝冰镇米酒,唐朝人都开始吃“冰棍”了,宋朝更是“冰激凌”都有了。在古代没有冰箱的年代,是如何在夏天制作冰块的,今天我们就来看看。

一、冰窖储冰

古人用冰,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在冬天将自然冻好的冰块储存起来,到夏天再拿出来用。冰窖储存冰块的历史很早,商周时期就开始有相关记录。

《诗经·豳(bīn)风·七月》云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藏之凌阴”。这里写的是冬天凿冰,然后储藏在冰窖里的。

《周记·天宫冢宰》云:“凌人,掌冰。正岁十有二月,令斩冰,三其凌。春始治鉴。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。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。祭祀共(供)其冰鉴。宾客共冰……”。

在周朝时期,皇室已经有了专门负责取冰和制冰的官员,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,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“冰政”,负责人称“凌人”。

《魏志》云:建安十九年,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,为凌室,故号冰井。

《宋朝会要》曰:建隆三年,置冰井务,隶皇城司也。”

清《会典》“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”条云:

“凡伐冰取诸御河……岁以冬至后半月,部委司官一人,募夫伐冰,取其明净坚厚者,以方尺有五寸为块。凡纳冰,紫禁城内窖五,藏冰二万五千块;景山西门外窖六,藏冰五万四千块;德胜门外窖三,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,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。德胜门外土窖二,藏冰四万块;正阳门外土窖二,藏冰六万块,以供公廨……设暑汤之用。”

可见古代用冰绝大多数还是用冬天取天然冰存储起来,到了夏天再取出来用,在古代夏天发冰块也是官员的一种福利。

每到三九、四九天,天气最冷的时候,就开始采集冰块,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,不易融化。

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,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。

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,深入地下。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,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、树叶等隔温材料,然后密封窖口,待来年享用。

这样储存,到了夏天用冰的时候会有很多藏冰融化,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数倍。

冰块在古代是贵族和有钱人的福利,真正出力采冰的人,到了夏天反而没有冰用,太贵了。

硝酸钾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(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制作冰块的)-第1张图片

二、热水造冰

早在 2000 年前的汉代,人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用热水造冰的方式,称之为“夏造冰”。

战国时代,《庄子·徐无鬼》云:“我得夫子之道矣,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。”这里提到夏造冰,但没有具体方法。

在汉代,《淮南万毕术》记录制冰方法:“取沸汤置瓮中,密以新缣,沈中三日成冰”。意思是把开水放进罐子里,密封好,放进井里,三天就会结冰。

唐朝的《杜阳杂编》记载:“盛夏安镬,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,取越瓶盛汤,油帛密封,复煮千沸,急沉涧底,平旦冰结矣,名寒筵冰。”

热水制冰的原理就是低压下的水快速蒸发时会吸热制冷,就会产生冰。这样制冰必须是在夏天,必须用热水,还要一个够大的密封容器才行。

这样制冰的方法繁琐,对容器的要求较高,造冰量较少,而且具体能不能造出冰来,也不一定。

三、硝石制冰

硝石制冰的方法开始于唐朝,硝石的化学组成是硝酸钾,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,能使周围的水降温,直至结冰。

在一个大盆里放水,然后将一个小盆盛水置入大盆内,在大盆的水里加入硝石,硝石遇水吸热,小盆里的水就会结冰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